硨磲貝辨識

海洋委員會111年5月23日預告修正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」第5點內容。將菱硨磲貝、圓硨磲貝、扇硨磲貝、巨硨磲貝、長硨磲貝、諾亞硨磲貝、鱗硨磲貝等7種硨磲貝,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。但你知道,因為人類過度捕撈與棲地破壞,在野外臺灣比較常見的三種硨磲貝,分別是長硨磲貝、諾亞硨磲貝、鱗硨磲貝這三種,其他如巨硨磲在野外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。

海洋保育署表示,硨磲貝族群數量稀少,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(CITES)列為附錄二物種,目前僅澎湖縣政府與臺東縣政府禁止硨磲貝採捕,少數縣市或保護區有硨磲貝的管理規範。

因此洋保育署依據110年之調查結果,發現我國海域硨磲貝受到海洋污染、氣候變遷、採捕壓力、人為活動干擾等影響,普遍有成體比例偏低、密度低情形,族群數量有下降情形。未來如提高(升)管理強度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,依野保法規定將不得捕撈、買賣、陳列、展示、持有、輸入、輸出或飼養、繁殖等行為。

硨磲貝被分類為軟體動物門、雙殼綱、雙殼類(Bivalve)的一員,他們為濾食者,以出入水口的構造來吸收海水,並過濾海水中的食物。硨磲貝除了體型相較其他雙殼類大之外,另外一個特色,便是他們與珊瑚一樣擁有色彩豐富的共生藻,能夠在珊瑚礁區域進行造礁行為,並過濾海水。因此,硨磲貝在很多環境評估報告中,都被視為指標性生物。

長硨磲

Tridacna maxima

長硨磲是珊瑚礁中常見的硨磲貝之一,具重要的生物功能。攝影:葉純安

珊瑚礁最常見的硨磲蛤,會利用足絲將殼附在岩礁上,並隨著成長與珊瑚礁岩同化。波浪狀的外套膜中具有共生藻,常在陽光下展開以利行光合作用,除此之外也會吸收海水並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。屬於中小型種的硨磲蛤,殼長可達20-30公分,然而因為遭濫捕,近年數量減少且有小型化的趨勢。

海洋博物誌2-近岸珊瑚礁篇 P:434頁

諾亞硨磲

Tridacna noae

外套膜上鮮豔的色彩是與其共生的共生藻所賦予。攝影:李承錄

常見的中小型硨磲貝,外套膜上有水滴狀的斑點,為本種的主要辨識特徵。生態習性和長硨磲類似,常在岩礁上與石珊瑚一同生長。外套膜的顏色常隨共生藻的不同組成而有褐色、藍紫、翠綠、紅棕等變化。由於同時具有藻礁與淨化水質的能力,因此和其他硨磲貝一樣都是珊瑚礁重要的指標生物。

海洋博物誌2-近岸珊瑚礁篇 P:435頁

鱗硨磲

Tridacna squamosa

本種殼長可超過40公分,屬於較大的硨磲貝。攝影:林祐平

鱗硨磲外殼上的殼板特別發達,具有鱗片狀的薄片突起而得名。突起的部分常有許多珊瑚、海綿、海鞘等附著生物固著其上。本種比長硨磲和諾亞硨磲少見,多棲息在較深的亞潮帶。外套膜的顏色多變,通常具有波浪狀的紋路。

海洋博物誌2-近岸珊瑚礁篇 P:436頁

文章授權 BluetTrend 藍色脈動: https://bluetrend.media/how-to-identify-a-giant-clam/

【鰆魚潛水中心】 聖誕特惠 A.A進階探索潛水員

NTD $8000

SDI AA 課程 預報名

【鰆魚潛水中心】 聖誕特惠 OW

NTD $8000

OW課程 聖誕特惠

【鰆魚潛水中心】 228方案-退現金

NTD $9000

228特惠方案_退費5000直接扣抵

【鰆魚潛水中心】 228方案-折商品

NTD $14000

228方案-5000退換商品額度